分卷阅读20
不慌不忙,感谢前世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皇朝,不管怎么说,那个大一统皇朝在许多制度上,都吸取了各个前朝的许多经验,制度的完善程度还是值得参考的。“孙臣以为,仁祖之子孙,俱为宗室,皇祖父子孙为大宗,皆束金黄带,以示身份。余者为小宗,束红带子。”祁元询这个宗室区别法,话其实说得很狭促,因为仁祖便是天子追封的父亲,仁祖子孙就是天子与其一众兄弟的子孙。当今天子的诸多兄弟、子侄俱已殁,唯一剩下的、如今受封爵位的便是靖江王。也就是说,唯一的红带子,其实就是靖江王一脉。但是,如今的靖江王毕竟只是天子的侄孙,其父又犯过大错,祁元询是天子的亲孙子,举出的这个宗亲区别法也没什么问题,所以,在场的人也不会说有什么不妥。“无爵宗室,到底是天潢贵胄,孙臣以为,不可使其无爵后便虚度日子,亦可使其参加考试入朝为官,无爵宗室参加考试,可与寻常科举相别。”祁元询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在场的人听到部分内容,都不得不承认他的想法确实出众。其实除了刚才提出的主要建议,他还有一些参考其他朝代的补充,只不过这些,都已经写进策论里了,天子后面自己会仔细看一遍。剩下的时间,祁元询决定见好就收,把舞台让给皇嫡孙祁元訢。有祁元询珠玉在前,没有前世见识作弊的祁元訢就有些相形见绌了,但还是有新想法提出来的。不知道是东宫一脉的意见已经进行过统一还是什么,祁元訢提出的内容就是进行了包装的削藩建议,只不过里头还真有点想法。他们五人全部说完,天子又咨询了没被选中的一些宗王的意见,耗费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离开。正在他们准备走的时候,光幕又更新了。这一回的光幕更新,还是针对大周的宗王问题。其上记载,周末,天灾人祸交织,各地世袭罔替的宗王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横行霸道、霸占民田、横征暴敛者不在少数,民怨之下,起义军杀死的藩王、宗室不计其数,死法也花样百出。到周末,人数多达几十万的宗室,最终百不存一。祁元询默默望天,这份记载,是如今尚未改变政策后的结局吧?有这么惨烈的结局做对比,皇爷爷用他的办法的可能性,应该会很大。相比于其他人,他参考来的这个制度,还是比较有普适性,又相对温和的。才过了半天不到,回府后,用过今日偏迟些了的午膳,祁元询就看到天上的光幕又起了变化。史载有周一朝,因实行降等袭爵与考封制度,宗室有爵位者占总人数一成左右,才干过人者众。朝廷供养宗室支出禄米过多与藩王横行不法以致民怨沸腾等记载,皆已消失。祁元询发现了一个点,自己早上才提出了想法,光幕马上就捧场了。联系起光幕显字后,有许多次都凸显出他这件事,他默默地摸起了自己光滑还没长胡子的下巴:莫非,他就是光幕爸爸最爱的那个崽?作者有话要说: 主要的参考对象还是清朝的制度,因为我看了一下,其他朝代的制度都或多或少不适用,还是参考了前朝例子的清朝宗室制度最中庸,比较成熟。话说回来,我还记得我从哪里听到还是看到的,说清朝作为封建王朝中的最后一个,对各种朝代末年的乱事都有经验可以借鉴,什么农民起义啊、外戚专政啊、宦官专权啊、后宫干政啊、天灾人祸啊【小冰河期、粮食减产什么的,还有明朝引进的红薯、土豆等食物广泛种植】、胡人入侵啊【清朝本来也是草原民族,还特意和蒙古修好,还推行了某些制度让蒙古人丁减少】,万万没想到,他们碰到了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综合起来,现在所有经验都能借鉴的我朝,才是真正的天选之子啊!*因为主角所在的朝代,是稍有的藩王有实封的朝代,所以后续还有一点点手续需要解决。但是推恩令是绝对不可能的。汉武帝能推行推恩令,是因为他爹那时候已经平了吴楚七国之乱,主要诸侯王已经变成了他的兄弟,诸侯王们也受到了中央朝廷的控制。而且汉武帝是推行推恩令的同时还配合着酌金夺爵——那时候他手上已经有立下大功、掌握军权的卫霍外戚集团可以倚仗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先打一顿的。而且不是实封的藩王,也没必要用推恩令去整他们啊。所以汉后推恩令就逐渐被淘汰了,是有原因的,藩王没封地不需要推恩,有封地的,你得能打赢再说。历史上朱棣能在之后削去藩王们的军权,也是因为这位大佬打赢了。木仓杆子里出政权,果然是至理名言!第14章第十四章考验光幕的变化给了祁元询他是光幕爸爸最爱的崽的错觉,但是很快,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又不是带着金手指穿过来的,要苟住,不能慌,不到最后胜利的时刻,不能得意忘形。事实证明,祁元询的想法是对的。考校事后三日,天子诏册懿文太子诸子为郑王、襄王、衡王、徐王。由先太子之子册封为藩王,祁元詝又已失储君之位,这就证明,东宫一系已经退出了皇位争夺。然而,天子又令襄王元訢并秦王世子元训、晋王世子元谆、赵王世子元询分阅卫士。本朝制度,军队分三种,是为京营、外卫与边兵。如今国朝初立,拱卫中央的京营才是最为精英的部队。所谓“(京营)大军一出,四方慑服”一言,就极恰当地描绘出京营居重驭轻、控扼天下之能。分阅京营卫士,对于皇孙们来说,自然是个很大的考验。若是往日,代表圣天子检阅京营,他们完全能够扯虎皮拉大旗,借天子的威势震慑将士。更何况,他们乃是藩王世子,日后自然是要回归藩地,归他们统属的,主要是边卫,能否在短短的检阅中得到京营将士的信服,其实并不重要。可是,这回这一出却又不同。诸王世子或是父亲受天子看重,或是本身被天子看重,在这个争夺储位的敏感时机,一丝一毫的机会,都是不容许错过的。就算是对储位没有太多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认怂。只不过,被点名检阅京营卫士的几位皇孙,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对兵事所知不多,未曾和将士有过相处。襄王元訢是懿文太子的嫡子,自幼长在深宫之中,排序在东宫又非居长,连原本的太孙祁元詝都没多少机会接触京营,